文/乐居金融严协会
年初,在祥源控股300多人的年度业务会议上,创始人于发祥宣布“重回创业之路”,并制定了330亿的营收目标。但当时祥源控股原CEO宋有强已经不在公司的人事计划中再次创业。
一个月后,有消息称宋有强已离开祥源,投入新能源行业。
房地产从业20年左右,曾任职于中海、华润置地、阳光城、鸿坤、祥源等多家房地产企业。又突然转身,在新能源领域重新开了序,颇令人意外。
目前,跨界创业、履职成为地产高管的新出路。
他们有的转型进入房地产相关领域,有的直接“抛弃”房地产,加入医疗、金融、文旅、保险、互联网、汽车甚至婚介行业的公司。
从去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高管从房地产行业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。比如,廖路江加入了半导体公司BOE,余立斌去了钻网当“媒人”,管涛加入了江西燕文,张亮去搞医疗。
但是,地产商跨界成功与否又是另一回事。
佐别房产
宋有强的房地产履历相当丰富。
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,毕业后加入中海,成为“海之子”的一员,负责管理中海集团相关项目。2011年左右,宋有强加入华润置地山东公司,担任城公司项目交易员。
不久后,宋有强加盟阳光城,担任上海区域总裁。几年后加入鸿坤地产,任华东华南区总裁。直到四年前,他升任祥源控股CEO。
宋有强在近20年的房地产生涯中,经历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随后的深度调整。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。以他的资历,继续在房地产领域立足可能不是问题,但他最终选择了新能源行业。
与宋有强类似,新力地产原董事长管涛也跳出了地产圈,选择了演艺行业。
封闭的陶是一个“耀眼”的朋友圈。以前,他隔三差五就在朋友圈分享新力物业的动态;但自从索尼遭受双重打击后,他开始“避嫌”,不再发任何关于索尼的消息。
直到去年,他又活跃起来,朋友圈的内容也从新力物业变成了江西燕文(全称“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”)。这家企业名气很大,背后有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持股100%。
让封闭的陶与江西文艺汇演产生交集,或者说与前东家新力物业“匹配”。
据乐居财经了解,毕涛现任江西燕文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,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,由江西燕文发展集团创意科技(江西燕文全资)和新力物业分别持股60%和40%。张园是最早的受益者。
闭涛深耕地产行业27年,从华侨城、泰禾、融创到花样年、恒大、新力等上市地产公司。这次跨界文化之旅也是他第一次出圈。封闭的陶只好“归零”,从零开始学习。
在微信朋友圈,他曾经感慨: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,一瞬间天就黑了,时间过得飞快.
即使是国庆假期,他也不休息,陪着县领导,冒着寒风视察项目。有一段时间,他去了黄冈、景德镇、成都、九江等地。他每天都马不停蹄,看选定的项目,找文化旅游方面的专家取经。
在今年新年后的第一次团队会议上,管涛和团队连夜加班,审核了一个十亿的项目。年初疫情刚过去,他和主任就赶到了南川
作为物业经理,他也有很多优势。毕竟文化旅游和物业也有相似之处,比如注重运营,客户需求和体验,需要整合优质资源。
有的地产经理人跨界履职,有的跨界创业。比如原弘阳集团CEO张亮离职创业,成为国内第一个精准医疗公司的管理合伙人。
此前,张亮曾在公开场合表示,“房企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很短了。在房地产的紧急关头,房地产人必须思考未来。”
在进入地产圈之前,他已经在医疗行业待了7年多。如今,张亮的职位是西迪诊断公司的党委书记兼首席执行官。公司成立于2010年,是一家从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和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。
张亮的任务是帮助公司梳理和建立更加完整的组织架构,希望在生物领域建立一个“华为”。
跨境互联网
互联网领域成为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跨界履职的热点。
去年7月,市场消息指出廖鲁江已经加盟BOE。但这一次,他不是房地产领域的首席运营官(首席运营官),而是创新中心的首席运营官。
乍一看,BOE是一家互联网公司,但它是中国大型半导体R&D和制造公司,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显示屏来自这家公司。相对于仍处于寒冬的房地产行业,半导体制造业是朝阳产业。
廖路江本人是地产圈名副其实的学霸,拥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,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。同时,他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运营、人力资源管理、市场营销经验的全能选手。
作为人力资源,廖鲁江于2006年加入龙湖,担任北京龙湖地产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。2011年再次加盟世茂,后来开始在世茂管理运营。他曾经是世茂ERP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一环,帮助世茂信息化管理走上千亿征程。
关于BOE创新中心,BOE董事长陈延顺承诺在全国范围内规划10至15个创新中心。截至目前,BOE创新中心已在青、渝、成等城市落地,总投资约200亿元。
再比如在地产圈摸爬滚打近20年的地产元老余立斌。曾任职于万科、四川何能地产、云南实力派集团、华夏幸福孔雀城住宅集团、四川领地集团等多家房地产企业。他今年离开了卓越集团,加入了“西钻”。com”成为“牵线媒人”。
资料显示,西钻。com于2018年在深圳成立,旨在打造中国配偶关系管理平台。
过去几年,高管从房地产行业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不少见。其中人力是房地产行业最容易转行的工作。去年上半年,出身中海地产、曾在奥园和宇宙担任人力副总裁的尚永超,加入了跨界互联网的阿里巴巴。
此前,原世茂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人才官张伟加盟摩拜单车,担任人力资源行政副总裁;原万科CHO陈伟曾跳槽担任CHO;原碧桂园副总裁彭志斌加入小米集团,担任副总裁兼首席人才官。
业内人士表示,“互联网公司老板过去挖地产人力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管管理的这些企业规模大,他们都为这些头部房企创造了人力系统和制度。”
比如,在加入碧桂园之前,彭志斌曾就职于中粮、中兴等国内大牌制造业。此后,他管理着规模超过10万人的“地产大哥”碧桂园。同规模企业的管理绩效经验,是小米必须的。
另一个目的地
过去十几年,房地产是很多人可以靠l赚钱的土豪行业
在高薪的诱惑下,房地产开发商也不负开发商老板的厚望,为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。
但随着这两年行业回归正常,房地产行业雷声大雨点小,很多开发商如履薄冰,前途未卜。他们收缩战线,精简框架,裁员成为御寒求生的重要措施。
优化裁员自然会导致人才流失。这种外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行为。无论是高管的跨界,还是基层员工的转型,种种现象背后恰恰是房地产行业的困局。
虽然今年春节以来楼市出现“小阳春”迹象,但未来预期并不明朗。而且在房地产微利阶段,房企的利润率比过去下降了很多,所以紧缩仍是未来房企的基调。
基于此,房地产行业经理人满天飞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。
行业招聘需求在减少,往往一个职位面对上百人,甚至上百人竞争。房地产调控中的“稳”字显然不是农民工的理想归宿,跨界成为了最佳选项之一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地产商都能跨界成功,很多人去了新的企业后都不能适应甚至不能胜任。因为楼盘本身管理比较粗放,但是互联网等行业精细化程度很高,很多人在试用期还没结束就盲目离职了。